峄城非遗扶贫工坊盛大开业:柳编、泥塑产品热销全国,助力村民月均增收2000元
近日,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的非遗扶贫工坊正式开业,标志着当地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迈出了新的一步。工坊以柳编、泥塑等传统手工艺品为核心,产品远销全国,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,人均月均增收2000元。
峄城区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,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。此次开业的非遗扶贫工坊,正是以传承和发扬当地非遗文化为宗旨,旨在通过产业发展,助力村民脱贫致富。
工坊内,柳编、泥塑等传统手工艺品琳琅满目,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消费者。柳编作品以当地特有的柳条为原料,经过巧手编织,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和装饰品,既实用又美观。泥塑作品则以当地特有的粘土为原料,经过精心塑造,呈现出栩栩如生的形象,深受人们喜爱。
非遗扶贫工坊的成立,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,还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。工坊聘请了当地技艺精湛的柳编、泥塑艺人,传授技艺,培养了一批批非遗传承人。村民们在学习技艺的同时,也增加了收入,改善了生活。
据了解,非遗扶贫工坊开业以来,产品销量节节攀升,已销往全国各地。柳编、泥塑等传统手工艺品,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实用性,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。村民们纷纷表示,有了这个工坊,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“以前我们这里的经济条件比较差,很多人外出打工。现在有了这个工坊,我们可以在家门口就业,既能照顾家庭,又能增加收入。”一位村民激动地说。
此外,非遗扶贫工坊还积极与电商平台合作,拓宽销售渠道。通过线上销售,将峄城区的非遗文化推向更广阔的市场,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些传统手工艺品。
峄城区非遗扶贫工坊的成功开业,为当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未来,工坊将继续努力,不断提高产品质量,打造品牌,让峄城区的非遗文化走向全国,走向世界。
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,非遗扶贫工坊的成功经验值得推广。相信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,更多非遗项目将得到传承和发展,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。
- • 薛城月嫂:助力脱贫妇女培训,就业率高达98%,品牌全国绽放光彩
- • 滕州教师张华荣膺“全国最美乡村教师”称号,35年坚守山村教育一线
- • “山亭人家”区域公用品牌正式发布:20类农产品统一标准,助力出口市场拓展
- • 墨子湖科创园盛大开园:30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,鲁南科创新高地崛起
- • 薛城沙沟受灯民俗重启,元宵节点亮千米灯阵,传统魅力焕发新生
- • 中国建材集团投资80亿建设绿色建材产业园,助力减排二氧化碳20万吨
- • 脱贫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助力慢性病防治,实现“小病不出村”
- • 枣庄张汪板鸭进军欧盟市场,百年老字号年创汇超500万美元
- • “数字哨兵”全覆盖:AI人脸识别系统守护89所学校安全
- • 滕州城乡教师轮岗制度化,推动教育均衡发展
- • 枣庄生态护林员岗位助力脱贫攻坚,2500贫困群众年增收1.2万元
- • 峄城“百寿碗”习俗传承:老人寿宴赠碗祈健康
- • 薛城沙沟镇“光伏+农业”项目并网,年发电量助力10万农户用电无忧
- • 山亭区梅花山山地马拉松盛大开跑,体育与文化融合打造特色IP
- • 山亭火樱桃音乐节助力旅游消费,创收1.2亿元新纪录
- • 山亭区樱桃谷荣登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,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
- • 枣庄首届“鲁南婚俗文化节”盛大开幕,传统花轿迎亲引万人围观
- • 枣庄群众文化艺术季盛大开幕,线上线下联动绽放文化惠民新风采
- • “扶贫果园”认购计划正式启动:市民认养果树,共享收益助力1500户脱贫家庭
- • 薛城邹坞长面:承载着传统丧葬礼仪的美食传奇
- • 滕州马铃薯“云仓”启用,48小时全国直达,助力产业升级
- • 百名“少年鲁班”选拔启动,获奖者直通国家级技能大赛,培育未来工匠之星
- • 枣庄港新航线启航,直航越南海防港,年吞吐量有望突破50万标箱
- • 市中区光伏发电覆盖率突破90%,助力实现年减碳15万吨目标
- • 枣庄首座“无人农场”在薛城落地,5G+无人机全程智能化管理引领农业新潮流
- • 夜市中美食街盛大开街:百种特色小吃激活夜间经济活力
- • 鲁南农批市场年交易额突破200亿:打造淮海经济区果蔬集散中心新标杆
- • 枣庄市博物馆获捐匡衡后人族谱,为汉代望族研究揭开新篇章
- • 台儿庄古城再创辉煌:年营收突破30亿,夜间经济占比高达70%,荣膺国家级文旅消费示范区
- • 台儿庄古城年营收突破30亿:夜间经济助力,荣获国家级文旅消费示范区殊荣
- • 峄城南石驴肉非遗技艺惊艳央视,年产值突破2亿元
- • 山亭徐庄镇“蓝印花布”惊艳巴黎时装周,订单激增300%
- • 峄城石榴深加工产业园盛大投产,年消化10万吨鲜果助力创汇超5亿
- • 枣庄首届青少年鲁班锁竞技大赛盛大启幕,传承匠心精神
- • 枣庄医保“一卡通行”全覆盖:6区市定点机构异地结算无障碍
- • 枣庄市启动运河古镇保护计划,全面修复10处明清时期古码头
- • 滕州马铃薯宴刷新吉尼斯纪录,888道菜品展现薯都魅力
- • 台儿庄荷叶茶荣获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,订单量激增300%,绿色健康饮品迎来新篇章
- • “扶贫车间+居家就业”模式助力留守妇女月均增收3000元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峄城坛山街道“法律明白人”全覆盖,普法短视频团队助力村村普及法律知识
- • 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: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
- • 全球首条钙钛矿光伏组件量产线落户枣庄高新区,引领光伏产业新篇章
- • 台儿庄古城中学携手曲阜师大,共同打造儒家文化传承中心
- • 峄城石榴出口德国,年销售额突破5亿元,中欧班列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台儿庄湿地生态扶贫区:旅游与养殖双产业助力50个村脱贫致富
- • 台儿庄古城运河灯会盛大启幕:千盏非遗花灯点亮“江北水乡”
- • 铁道游击队IP联名潮牌发布,战地元素引爆年轻消费市场
- • 2024枣庄国际马拉松鸣枪开跑,万名跑者共赴“江北水乡”之旅
- • 山亭冯卯镇石磨豆腐宴荣登齐鲁名吃,日销千斤供不应求
- • 枣庄经济开发区成功晋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,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
- • 山亭区藤编扶贫合作社:藤编工艺助力扶贫,产品远销海外创汇千万美元
- • 台儿庄运河船工技艺:非遗传承走进校园,职业院校选修课助力文化传承
- • 薛城区“教育强镇筑基”行动圆满收官,15所乡村学校软硬件双升级
- • 山亭北庄门笺剪纸惊艳联合国,非遗传承人荣获全球手工艺大奖
- • 山亭区乡村文化振兴论坛成功举办,共探文旅融合新路径
- • 薛城沙沟受灯民俗重启,元宵节点亮千米灯阵,传承千年文化魅力
- • 山亭10个偏远村实现5G网络覆盖,远程医疗助力留守老人健康生活
- • 峄城石榴宴惊艳亮相,128道创新菜品诠释石榴豆腐的传奇魅力
- • 枣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8%,创新生态循环模式引领全国
- • 滕州小麦亩产突破900公斤,刷新黄淮海地区纪录
- • 山亭区12所寄宿制学校建成,助力山区学生通勤难题迎刃而解
- • 奚仲文化生态保护区荣膺国家级文化实验区,传承与创新共绘文化新篇章
- • 全国首个石榴种质资源库在枣庄建成,超300个品种得以永久保存
- • 枣庄五区一市协同发展成果丰硕,2024年GDP目标勇攀4500亿新高峰
- • 东湖片区雨污分流改造圆满完成:告别“雨季看海”历史,迈向绿色环保新篇章
- • 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再分配:助力2.1万脱贫户,年分红超千万元
- • 中日(枣庄)氢能产业论坛签约项目,年制氢规模剑指万吨级,共筑绿色能源新篇章
- • 山亭火樱桃深加工基地投产,果酱、果干年销亿元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滕州万名学生挑战吉尼斯,巨型鲁班锁榫卯装置惊艳亮相
- • 峄城“石榴嫁妆”习俗复兴:新娘陪嫁石榴盆景寓意多子多福
- • 峄城石榴仙子选拔赛:文旅IP助力城市新名片塑造
- • 市南工业区华丽转身:旧厂房变身生态科技城,孵化器助力科创企业蓬勃发展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