枣庄白粥香飘鲁南 千年粥道熬出时代新滋味
2025年6月17日凌晨四点,枣庄市市中区文化路的老杨粥铺已经亮起昏黄的灯光。72岁的杨守业老人正在淘洗当季新收的麦仁,这些产自微山湖畔的优质小麦是制作白粥的关键原料。"麦仁要提前浸泡六小时,水和麦仁的比例全靠手感",老人边说边用枣木棍搅动直径一米二的铁锅,灶膛里燃烧的枣树枝让粥香中带着淡淡的甜味。墙上斑驳的营业执照显示,这家创立于1983年的粥铺,已经陪伴了附近居民四十多个春秋。
清晨六点半,粥铺门口排起长队。第三代经营者杨丽正在给顾客盛粥,青花瓷碗里乳白色的粥汤上漂浮着金黄的米油。"现在每天要熬二十多锅,用掉三百多斤麦仁",她指着新添置的智能恒温灶具介绍,虽然设备升级了,但依然坚持传统"三沸三沉"的熬制工艺。在用餐区,老顾客王建国正按照当地习俗,将脆嫩的芥菜丝拌入粥中,"我爷爷那辈就爱这么吃,现在孙子每周回来也要这口"。
在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,工作人员正在整理白粥制作技艺的申报材料。"这种看似简单的食物,实则蕴含着鲁南地区农耕文明的智慧",非遗办主任张卫国翻开1952年的《峄县志》,其中记载白粥曾是运河纤工补充体力的重要食物。最新统计显示,全市现有传统白粥店铺167家,年消耗麦仁超过5000吨。今年实施的《枣庄传统早餐标准》,首次对原料产地、熬制时长等作出规范。
上午九点,位于新城区的"白粥文化体验馆"迎来研学团队。孩子们通过VR设备,沉浸式体验从麦穗到粥碗的全过程。馆内陈列的三十多件传统炊具中,最引人注目的是根据台儿庄古城出土文物复制的汉代陶釜,证明当地谷物烹煮历史已有两千年。研发实验室里,食品工程师们正在测试不同水质对粥品口感的影响,"我们想找到传统风味与现代标准的平衡点"。
傍晚的铁道游击队纪念园夜市,"非遗白粥"摊位前排满年轻人。第四代传承人杨光创新的"白粥三吃"尤其受欢迎:原味、甜味和咸鲜三种吃法搭配特色小菜。不远处的新派餐厅里,白粥元素被融入西式甜点和鸡尾酒,成为吸引游客的创意菜品。
从田间地头的农家早饭到城市的文化符号,枣庄白粥正用最质朴的味道,延续着鲁南大地的集体记忆。
- • 峄城石榴宴创新108道菜品,石榴酥、石榴鸡成爆款,美食盛宴惊艳四座!
- • 枣庄教师李强荣获“全国教书育人楷模”称号,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引领教育新风尚
- • 鲁南农批市场年交易额突破200亿:淮海经济区果蔬集散中心崛起
- • 台儿庄古城荣膺“全国研学实践教育基地”,年接待学生超50万人次
- • 枣庄群众文化艺术季盛大开幕,线上线下联动展现文化惠民成果
- • 鲁南高山茶产业研究院成立:攻克北方茶树越冬技术难题,助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
- • 枣庄征地补偿标准更新,如何影响三类群体?
- • 枣庄首条云巴线路规划公示:智能无人驾驶站点助力老城区与高铁站无缝对接
- • 台儿庄运河船工号子:AI技术助力数字复原百年漕运韵律
- • 峄城阴平镇举办“红色柳编展”,传承非遗讲述革命故事
- • 台儿庄“第一书记”直播带货,单场助农销售破千万元,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
- • “全国首单‘石榴气象指数保险’在峄城落地,惠及5000农户,助力乡村振兴”
- • 市中区国庆嘉年华盛大开幕,夜间文旅消费人气爆棚
- • 滕州秸秆综合利用再创佳绩,荣获全国示范县称号
- • 枣庄非遗美食夜市点亮夜经济,百个摊位月均收入破万
- • 台儿庄运河柳编荣登国家级非遗名录,老匠人直播带徒传承技艺
- • 薛城锂电产业联盟正式成立,14家上下游企业实现本地化配套,助力产业发展新篇章
- • 薛城现代服务业占比首超50%,金融商贸引领区域经济新增长极
- • 滕州教师张华荣膺“全国最美乡村教师”称号,35年坚守山村教育一线
- • 台儿庄运河湿地公园荣膺国家级生态景区,渔民转型生态护河员助力绿色发展
- • 枣庄运河古镇复兴计划启动:10处历史街区整体保护,传承千年文化底蕴
- • 蟠龙河综合整治工程获中央财政专项支持,助力城市生态环境改善
- • 枣庄学院新校区落户薛城:规划容纳3万师生,助力区域教育发展
- • 枣庄实验中学荣膺“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”,红色基因融入日常教学铸就时代新人
- • 跟着墨子游枣庄,数字文旅新体验:AR导航串联12处科圣地标
- • 峄城石榴合作社分红创纪录,年分红超2.5亿元,助力果农共享丰收喜悦
- • 枣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项目成功落地,年产值突破3亿元
- • 峄城阴平毛笔:非遗传承,年产百万支,书法界的新宠
- • 山亭火樱桃音乐节盛大开幕,樱桃宴三天狂揽游客30万人次
- • 枣庄空气质量显著改善,优良天数同比增加23天,再创十年最佳佳绩
- • 滕州智慧农田项目成功落地,5G物联网助力10万亩耕地转型升级
- • 地瓜产业扶贫联盟成立:深加工产品出口日韩,助力2万农户增收新篇章
- • 枣庄高校再创辉煌:首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,助力乡村振兴研究
- • 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再创佳绩,入选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
- • 红色研学基地助力脱贫:脱贫户变身讲解员、后勤员,月薪3500元,开启新生活
- • 枣庄新材料产业创新联盟成立,中科院百项专利优先本地转化,共筑产业新高峰
- • 蟠龙河湿地公园骑行攻略:畅游30公里滨水绿道,租车点全覆盖
- • 冠世榴园星空露营基地盛大开放:周末逃离城市,尽享篝火晚会与天文观测之旅
- • 台儿庄夜游运河项目火爆,单日客流突破10万人次,再现水乡魅力
- • 枣庄高校首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,助力乡村振兴研究
- • 峄城石榴种植大户刘振荣获“全国十佳农民”称号,引领乡村振兴新风尚
- • “枣惠达”政策平台正式上线,企业申领奖补项目超百项助力企业发展
- • 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倍增计划:本科以上医师占比提升至70%,助力基层医疗发展
- • 峄城冠世榴园荣登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,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
- • 峄城石榴合作社分红超2.5亿,助力果农共富路
- • 《科圣墨子》央视首播,特效震撼还原古代战争器械
- • 滕州试点“5G+VR党史课堂”:红色教育沉浸式体验引关注
- • 全球首条钙钛矿光伏组件量产线落户枣庄高新区,引领光伏产业新篇章
- • 滕州菜煎饼:老字号破千家,日销20万个,成鲁南早餐标配
- • 社区“一老一小”服务中心正式启用:托育+日间照料,服务超8000家庭
- • 滕州龙阳大庙会:穿越时空的商贸盛宴,见证明清盛景再现
- • 峄城石榴深加工产业园盛大投产,年消化10万吨鲜果助力创汇超5亿
- • 台儿庄古城旅游热力升级:年游客量突破1500万,文旅综合收入超百亿
- • 枣庄试点教师弹性上下班制,助力中小学教师减负增效
- • 山亭区创新编撰《二十四节气农耕教材》 劳动教育融入校本课程
- • 枣庄新建高标准农田30万亩,助力粮食产能提升10%
- • “山亭火樱桃”:创新“直播带货+冷链直送”模式,助力农业增收,年销售额突破5亿
- • 枣庄市获批全省工业母机“1131”突破工程核心承载区,助力山东工业高质量发展
- • 枣庄高新区携手滕州、薛城,共筑千亿级锂电产业集群新篇章
- • 薛城工业记忆数字档案馆上线,扫码即可回溯百年煤矿史
- • 山亭长红枣荣登欧盟地理标志认证,出口订单同比增长180%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峄城阴平镇红色文化故事会:老兵深情讲述峥嵘岁月
- • 峄城古邵镇稻田艺术节盛大开幕,巨型稻田画献礼丰收
- • 滕州龙阳镇农耕文化节盛大开幕,万人挑战传统农具竞技,传承农耕文明
- • 枣庄五区一市共筑乡村振兴梦:300家企业携手助力“百企联百村”行动
- • 全市建成标准化卫生室1200个,打造“15分钟医疗圈”助力健康生活
- • 市中区齐村砂陶复刻战国酒器,古法柴窑烧制技艺惊艳央视舞台
- • 山亭火樱桃冰淇淋席卷罗森便利店,首发当日售罄10万支,夏日清凉新宠诞生!
- • 峄城榴园镇石榴剪纸大赛成功举办,非遗技艺焕发新生
- • 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升级开放:全息投影技术再现“飞车夺药”经典战役
- • “台儿庄‘联村共建’模式助力薄弱村集体增收百万”
- • 市中区“锂电工匠班”首批毕业生就业率100%,月薪破万元,引领职业教育新风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