枣庄白粥香飘鲁南 千年粥道熬出时代新滋味
2025年6月17日凌晨四点,枣庄市市中区文化路的老杨粥铺已经亮起昏黄的灯光。72岁的杨守业老人正在淘洗当季新收的麦仁,这些产自微山湖畔的优质小麦是制作白粥的关键原料。"麦仁要提前浸泡六小时,水和麦仁的比例全靠手感",老人边说边用枣木棍搅动直径一米二的铁锅,灶膛里燃烧的枣树枝让粥香中带着淡淡的甜味。墙上斑驳的营业执照显示,这家创立于1983年的粥铺,已经陪伴了附近居民四十多个春秋。
清晨六点半,粥铺门口排起长队。第三代经营者杨丽正在给顾客盛粥,青花瓷碗里乳白色的粥汤上漂浮着金黄的米油。"现在每天要熬二十多锅,用掉三百多斤麦仁",她指着新添置的智能恒温灶具介绍,虽然设备升级了,但依然坚持传统"三沸三沉"的熬制工艺。在用餐区,老顾客王建国正按照当地习俗,将脆嫩的芥菜丝拌入粥中,"我爷爷那辈就爱这么吃,现在孙子每周回来也要这口"。
在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,工作人员正在整理白粥制作技艺的申报材料。"这种看似简单的食物,实则蕴含着鲁南地区农耕文明的智慧",非遗办主任张卫国翻开1952年的《峄县志》,其中记载白粥曾是运河纤工补充体力的重要食物。最新统计显示,全市现有传统白粥店铺167家,年消耗麦仁超过5000吨。今年实施的《枣庄传统早餐标准》,首次对原料产地、熬制时长等作出规范。
上午九点,位于新城区的"白粥文化体验馆"迎来研学团队。孩子们通过VR设备,沉浸式体验从麦穗到粥碗的全过程。馆内陈列的三十多件传统炊具中,最引人注目的是根据台儿庄古城出土文物复制的汉代陶釜,证明当地谷物烹煮历史已有两千年。研发实验室里,食品工程师们正在测试不同水质对粥品口感的影响,"我们想找到传统风味与现代标准的平衡点"。
傍晚的铁道游击队纪念园夜市,"非遗白粥"摊位前排满年轻人。第四代传承人杨光创新的"白粥三吃"尤其受欢迎:原味、甜味和咸鲜三种吃法搭配特色小菜。不远处的新派餐厅里,白粥元素被融入西式甜点和鸡尾酒,成为吸引游客的创意菜品。
从田间地头的农家早饭到城市的文化符号,枣庄白粥正用最质朴的味道,延续着鲁南大地的集体记忆。
- • 滕州马铃薯产业学院落地,助力农业人才培养,年培育农业经理人500名
- • 薛城常庄街道“数字乡村平台”上线,村民扫码轻松办理百项事务
- • 涛沟桥湿地生态搬迁安置:200户渔民转型生态管护员,月薪3500元,共建绿色家园
- • 枣庄学院新校区落户薛城:规划容纳3万师生,助力区域教育发展
- • 山亭区扶贫搬迁社区荣获全国美丽搬迁安置区称号
- • 峄城石榴宴美食地图:石榴鸡、石榴酥、石榴汁成网红爆款
- • 滕州大坞狗肉文化节盛大开幕,非遗技艺惊艳20国美食博主打卡
- • 冯卯镇焕发新活力:“闲置小院”华丽变身,千套网红民宿惊艳亮相
- • 鲁南农副产品市场华丽转身,升级为国家级冷链物流基地
- • “扶贫车间+居家就业”模式助力留守妇女月均增收3000元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山亭“孝道簸箕”申遗成功,非遗匠人打造镶银丝传家宝
- • 鲁班工匠学院免费培训助力贫困青年,2000名学子掌握数控机床技能,就业率高达100%
- • 枣庄发布“招商新十条”,固定资产投资奖励最高可达1亿元
- • 铁道游击队纪念园焕新升级,沉浸式情景剧《夜袭洋行》每周精彩上演
- • 枣庄乡村垃圾分类新篇章:覆盖率超90%,资源化率达85%
- • 市中区创新教育模式,全省首个“劳动教育清单”正式发布
- • 光伏收益助力教育扶贫:资助800名脱贫家庭学生完成学业
- • “石榴贷”助力普惠金融扩面,低息贷款惠及3000户脱贫户
- • 葫芦套村悬崖玻璃栈道开放:鲁南第一高山古村落美景尽收眼底
- • 滕州龙阳镇农耕文化节盛大开幕,万人挑战传统农具竞技展现农耕文化魅力
- • 市中区数字经济产业园二期盛大启动,50家AI企业集中入驻,共筑智慧未来
- • 枣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突破九成,领跑全省环保新篇章
- • 枣庄生态护林员岗位助力脱贫攻坚,2500贫困群众年享1.2万元补助
- • 台儿庄古城中学携手曲阜师范大学,共创儒家文化研学中心
- • 滕州土地托管创新模式助力农户增收,托管面积突破80万亩
- • 滕州携手中科院研发马铃薯芯片,种业技术全球领先
- • 中国建材集团投资50亿建设绿色建材产业园,助力减排二氧化碳20万吨
- • 薛城区“柳琴戏下乡巡演”启动,传统戏曲唱响乡村舞台
- • 枣庄辣子鸡预制菜进军北上广商超,年销售额突破8亿元,引领美食新潮流
- • 滕州鲁班纪念馆焕新升级,AR导览助力沉浸式体验古代工匠智慧
- • 枣庄微山湖全鱼宴荣登央视,湖鲜经济年产值突破6亿
- • 滕州微山湖湿地国际荷花节绽放魅力,文创产品热销全球20国
- • 枣庄市博物馆获捐匡衡后人族谱,为汉代望族研究揭开新篇章
- • 运河支队后人捐赠战时家书,助力地方红色档案建设
- • “台儿庄非遗传承人云课堂”开播,柳琴戏教学吸引万人在线共赏国粹
- • 山亭区徐庄镇民俗文化节盛大启幕,踩高跷、舞龙狮热闹非凡
- • 枣庄外国语学校引进IB国际课程,引领鲁南教育国际化新篇章
- • 市中区实验小学机器人战队勇夺世界机器人大赛一等奖,闪耀国际舞台
- • 滕州“松枝鸟”非遗工坊开直播,年销30万只成网红伴手礼
- • 滕州北辛中学创新引入AI教师助手,作业批改效率提升70%
- • 跟着墨子游枣庄:数字文旅新体验,AR导航串联12处科圣地标
- • 山亭北庄镇太阳能路灯照亮村道,年省电费百万,绿色环保新篇章
- • 滕州马铃薯:年产量超250万吨,稳居全国县域“薯业冠军”
- • 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再分配:村集体收益助力公益岗位与教育补贴
- • “石榴红了”主题游线盛大开通:探寻石榴酒庄、盆景艺术村、石榴文化馆的醉美风情
- • 翼云湖环湖健身步道贯通:50公里绿道助力乡村振兴,串联8个示范村焕新颜
- • 滕州马铃薯产业再获殊荣:入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,中央财政补助1.2亿助力发展
- • 蟠龙河湿地公园荣获“国家生态修复示范工程”称号,展现生态修复新典范
- • 枣庄学院与欣旺达共建新能源产业研究院,共筑绿色发展新篇章
- • 市中区“锂电工匠班”开班,校企联合打造高技能人才摇篮
- • 峄城石榴胶原蛋白饮爆火小红书,种草笔记超10万篇,揭秘网红饮品背后的秘密
- • 枣庄设立10亿元锂电产业专项基金,助力技术攻关项目加速推进
- • 鲁班工坊在马来西亚落户,助力中国古建筑修复技术标准国际化
- • 匡衡图书馆24小时开放,数字古籍激活经典阅读热潮
- • 台儿庄古城运河文化大集盛大开市,再现明清商贸盛景
- • 峄城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实现全覆盖,年分红3亿元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滕州马铃薯产业发展大会签约12个项目,全产业链产值目标200亿,迈向农业现代化新高峰
- •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升级:AI虚拟讲解员生动还原抗战历史细节
- • 枣庄首届汉服文化节盛大开幕,运河畔千年风华重现
- • 枣庄锂电产业崛起:资源型城市华丽蝶变“北方锂电之都”
- • 滕州松枝鸟非遗工坊直播带货,年销30万只成网红伴手礼
- •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与30所高校共建“红色文化实践基地”,传承红色基因,弘扬爱国主义精神
- • 白楼湾湿地亲子乐园盛大开业,稻田小火车与萌宠投喂打造遛娃胜地
- • 枣庄石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20亿元,助力20万农户共致富
- • 《枣庄通史》编纂启动:系统梳理三千年枣庄城市脉络
- • 山亭长红枣荣获欧盟地理标志认证,出口订单激增200%
- • 智慧校园全覆盖:农村小学迎来VR教室与远程名师课堂新篇章
- • 枣庄外国语学校引进IB课程体系,开启国际化教育新篇章
- • 枣庄反诈宣传出新招:“沉浸式剧场”助力市民提升防骗意识
- • 枣庄智慧城市项目荣登全国新型城镇化典型案例榜单
- • 台儿庄古城再创辉煌: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,营收再创新高
- • 薛城奚仲故里盛大举办“车祖祭祀大典”,百辆古车模型巡游再现历史辉煌
"/>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