枣庄市委召开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会 明确三年内培育1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

枣庄新闻网 阅读:10 2025-05-06 15:16:34 评论:0

  2025年5月6日,枣庄市正以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为笔,在鲁南大地绘制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。市委市 *** 锚定“强工兴产、转型突围”目标,通过《枣庄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(2023-2025年)》的全面实施,将培育1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列为关键突破点,为地方经济注入创新动能。这一战略不仅关乎企业个体的成长,更是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引擎。

  政策筑基:三年行动计划的顶层设计

  在枣庄市 *** 新闻发布会上,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孙洪祥详细解读了《三年行动计划》的九大部分79条具体措施,其中“科技经济深度融合”被列为七大重点任务之首。文件明确提出建立“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库”,通过动态管理、梯次推进等机制,形成“种子—苗圃—森林”的企业成长生态链。这种分层培育模式,如同为不同生长阶段的树木定制养护方案,既避免资源浪费,又确保精准滴灌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配套出台的《质量强企强链强市实施意见》构建了“政策工具箱”,从标准制定、品牌建设到知识产权保护,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体系。市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刘丽娟特别强调,政策组合拳将重点倾斜于新能源、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,这与专精特新企业“补短板”“锻长板”的特性高度契合。

  政企协同: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创新闭环

  为实现科技与经济“双向奔赴”,枣庄市创新推出“揭榜挂帅”机制。在锂电产业园的案例中, *** 搭建产学研平台,企业提出技术需求榜单,高校科研团队竞标攻关,最终将实验室的纳米级正极材料技术转化为量产工艺。这种模式已推动3家参与企业进入省级专精特新评审环节,印证了“需求牵引研发、市场倒逼创新”的良性循环。

  资金支持方面,市级财政设立2亿元专项引导基金,采用“拨改投”市场化运作方式。不同于传统补贴的“大水漫灌”,该基金要求企业承诺将资金的30%用于数字化改造,50%用于研发投入,如同为赛车手既提供燃油又配备导航仪,确保资金直达创新关键环节。某智能机床企业负责人表示,这种“带条件的输血”倒逼企业建立规范的研发核算体系,反而提升了管理效能。

  梯度培育:中小企业成长的三级跳

  枣庄市将企业培育分为“创新型—专精特新—小巨人”三个阶段,制定差异化的成长路线图。在滕州机械产业集群,监管部门通过“数字画像”系统,对200余家中小企业进行创新能力、市场占有率等18项指标评估,筛选出30家潜力企业进入重点培育库。这种精准识别如同中医“望闻问切”,避免了过去“撒胡椒面”式的扶持弊端。

  针对企业普遍反映的“技术转化最后一公里”难题,市 *** 联合中国科技大学共建中试基地。一家从事光伏支架连接件生产的企业,在此完成6项工艺改进,使产品耐腐蚀性能提升40%,最终凭借这项“独门绝技”通过省级专精特新认证。市工信局数据显示,此类技术服务平台已促成17项科技成果落地,平均缩短产业化周期8个月。

  生态赋能:从单点突破到集群迸发

  在山亭区新材料产业园, *** 主导建设的共享检测中心正引发“蝴蝶效应”。园区内5家专精特新培育企业共用价值600万元的扫描电镜设备,每家企业年检测成本降低70万元。这种“不求所有、但求所用”的共享经济思维,化解了中小企业重资产投入的顾虑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园区通过强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“交叉持股”,形成风险共担、利益共享的共同体,目前已有两家企业联合攻克电池隔膜技术难题。

  人才战略上实施的“金蓝领”计划颇具特色。鲁南机床厂与枣庄学院合作开设“匠士班”,学生上午学理论、下午进车间,毕业即获中级 *** 证书。这种“教育链—人才链—产业链”的深度咬合,使企业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三分之一。市人社局透露,该模式将在全市专精特新培育企业推广,预计三年内输送2000名实战型技术人才。

  未来展望:动能转换的乘数效应

  随着首批5家培育企业进入省级专精特新公示名单,枣庄市的实践验证了“政策引导+市场主导”双轮驱动模式的有效性。经济学家指出,这些平均研发强度达5.2%的企业,正在产生“1+N”的集群效应——每培育1家专精特新企业,可带动周边8-10家配套企业技术升级。

  站在2025年的关键节点回望,《三年行动计划》描绘的路线图正在转化为施工图。当1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全部落地时,预计将贡献全市15%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,其意义远超数字本身。正如市发改委负责人所言:“新旧动能转换不是简单的产业替代,而是通过激活微观主体创新能力,重构区域经济DNA。”在这场深刻变革中,枣庄正以专精特新企业为支点,撬动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未来。
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枣庄新闻网